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中心擁有專業咨詢專家20余人,水路、道路考評員25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9人,博士學歷15人。中心專家全程參與了交通運輸部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工作的組織、釋義、教材及考試大綱的編寫和統稿工作,積極推進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進程。
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中心的專業團隊在交通領域內科研隊伍專業,技術積累豐富,實力雄厚。承擔國家級課題 20多項(863、支撐計劃、國家基金等),重點構建了事故分析與評價、安全管理等理論及應用方法體系;承擔交通部、湖北省項目30多項,重點突破了水陸交通信息化、安全監測、實時仿真等核心關鍵技術;承擔水陸交通大型工程項目100多項,重點解決了搜救及應急裝備、船橋避碰等工程技術問題。
考評員介紹
序號 |
姓 名 |
性別 |
職務/職稱 |
文化程度 |
現從事專業 |
類別 |
1 |
吳超仲 |
男 |
副主任/教授 |
博士 |
交通安全 |
水路運輸、道路運輸 |
2 |
呂植勇 |
男 |
副研究員 |
博士 |
載運工具 |
水路運輸、道路運輸 |
3 |
黃 明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
水路運輸、道路運輸 |
4 |
高 嵩 |
男 |
助理研究員 |
博士 |
道路交通安全 |
道路運輸 |
5 |
呂能超 |
男 |
助理研究員 |
博士 |
交通安全、智能交通工程 |
道路運輸 |
6 |
馬曉鳳 |
女 |
助理研究員 |
博士 |
交通安全 |
道路運輸 |
7 |
褚端峰 |
男 |
助理研究員 |
博士 |
智能交通工程 |
道路運輸 |
8 |
李 焰 |
女 |
助理研究員 |
碩士 |
交通安全 |
道路運輸 |
9 |
黃 珍 |
女 |
副教授 |
博士 |
交通安全 |
道路運輸 |
10 |
申瓊珍 |
女 |
工程師 |
碩士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
道路運輸 |
11 |
陳先橋 |
男 |
教 授 |
博士 |
智能交通工程 |
水路運輸 |
12 |
謝 磊 |
男 |
副研究員 |
博士 |
交通運輸 |
水路運輸 |
13 |
尹奇志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輪機工程 |
水路運輸 |
14 |
徐 堃 |
男 |
講 師 |
博士 |
智能交通工程 |
水路運輸 |
15 |
汪 洋 |
男 |
講 師 |
博士 |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
水路運輸 |
16 |
張 笛 |
男 |
助理研究員 |
博士 |
水路運輸系統安全工程 |
水路運輸 |
17 |
毛 喆 |
女 |
助理研究員 |
博士 |
智能交通工程 |
水路運輸 |
18 |
劉新宇 |
女 |
工程師 |
碩士 |
交通安全 |
水路運輸 |
19 |
袁成清 |
男 |
教授 |
博士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
水路運輸 |
20 |
白秀琴 |
女 |
教授 |
博士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
水路運輸 |
21 |
周新聰 |
男 |
教授 |
博士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
水路運輸 |
22 |
趙江濱 |
男 |
講師 |
博士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
水路運輸 |
23 |
楊 琨 |
男 |
講師 |
博士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
水路運輸 |
24 |
盛晨興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
水路運輸 |
道路運輸
黃 明
武漢理工大學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專業博士,航海技術專業副教授,甲類二副,國家注冊安全工程師,“船員教育和培訓質量管理體系”、“船員管理質量管理體系”高級審核員,“航運公司安全管理體系”審核員,中國航海學會理事,中國航海學會內河船舶駕駛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交通運輸系統風險評估、安全管理體系建立于實施。參與了水路運輸相關質量管理體系審核員、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員的授課、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等工作。
考評員方向:水路運輸、道路運輸
呂植勇
載運工具及應用工程專業博士,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研究領域:智能交通系統,?;愤\輸,?;泛J掳踩?。學術成果:主持國家863項目子項目“危險品貨物在途中安全狀態監測技術及系統研發與應用”。主持中遠(集團)的“超限貨物道路運輸綁扎規范驗證和輔助計算系統研究研制”。主持中遠(集團)“道路大件運輸安全輔助決策支持系統研究” 。主持長江航務管理局科技計劃“長江?;飞⒇涍\輸船舶在途監測關鍵技術”。
考評員方向:道路運輸和水路運輸
馬曉鳳
智能交通工程專業博士,武漢理工大學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目前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橫向項目2項,先后參與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項目6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發表學術論文15篇,合編教程一本。主要研究方向為交通安全。
考評員方向:道路方向。
李 焰
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碩士,武漢理工大學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參與交通安全相關項目研究和管理工作。
考評員方向:道路運輸。
高 嵩
智能交通專業博士,武漢理工大學單位助理研究員。先后參與了科技部863計劃課題“基于多元方法的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技術”,國家支撐計劃課題“營運車輛安全保障技術開發及大范圍集成應用”,交通部基礎項目“長途客車運輸駕駛疲勞機理與檢測方法研究”,以及“物聯網智能仿真試驗平臺”等科研項目。研究成果“駕駛行為分析與駕駛能力提升成套技術研發及應用”于2009年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二)。發表學術論文11篇,主編教程1部,獲專利授權9項,獲軟件著作登記5項,主持制定、修訂交通行業標準各1項。
考評員方向:道路運輸。
褚端峰
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博士,武漢理工大學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車輛動力學與控制、道路交通安全評價、車輛安全輔助駕駛等,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等,在國內外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余篇,申請專利及軟件著作5項。研究方向為車輛行車安全評價、道路交通安全評價、交通事故致因分析等。
考評員方向:道路運輸。
汪 洋
計算機專業博士,武漢理工大學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水路交通信息與安全,研究方向為水路運輸中信息系統設計與實施、安全量化分析與評估、應急方案評價、事故取證與人因工效。近年來參加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交通部西部項目等科研項目多項,承擔武漢理工大學自主創新基金、學科建設平臺等課題,發表論文10余篇,為海峽兩岸智能運輸系統會議、交通信息與安全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評審專家。
考評員方向:水路運輸。
張 笛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專業博士,武漢理工大學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英國皇家航海學會高級會員。近年來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發表論文20余篇,研究方向為水路運輸安全評價。
考評員方向:水路運輸。
呂能超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專業博士,武漢理工大學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副研究員。2007年-2010年在武漢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并于2010年獲工學博士學位;2008年至2009年赴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大學訪問學習;研究方向為交通安全營運管理、道路交通安全評價、智能運輸系統;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參加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多項;主持和參與高速公路安全評價項目3項;第一作者共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SCI檢索2篇,EI檢索8篇。
考評員方向:道路運輸。
水路運輸
毛 喆
智能交通工程專業博士,武漢理工大學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長期從事水上交通安全評價及事故致因分析研究。先后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20余項,以第一作者在權威及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7篇、英文論文4篇,并被EI收錄5篇,申請實用新型專利1項,軟件著作登記權2項。
考評員方向:水路運輸。
謝 磊
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博士,武漢理工大學副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水上交通信息采集與處理,水上交通視頻、圖像處理和機器視覺等。發表研究論文8篇。
考評員方向:水路運輸。
尹奇志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專業博士,輪機工程專業碩士,武漢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輪機工程系教師,副教授。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中遠集團武漢理工大學技術分中心兼職研究人員。曾經在中國船級社和長江海事局船舶監督處以及危防處交流工作。參與了交通部和科技部多項與船舶安全和防污染相關的項目并發表相關論文。研究領域:船舶交通安全、船舶防污染、船舶節能減排。
考評員方向:水路運輸。
袁成清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專業博士,武漢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職稱。主持和參與了一批國家、省部級的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SCI收錄21篇,EI收錄4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4項。入選2012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首屆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領培養計劃第二層次。獲得交通運輸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研究領域為船舶動力系統可靠性與水路運輸安全。
考評員方向為:水路運輸。
白秀琴
工學博士,武漢理工大學教授,中國摩擦學會潤滑材料與摩擦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一直從事船舶機械設計與理論、船舶摩擦學與表面工程、船舶防污及減阻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
考評員方向:水路運輸。
楊 琨
2010年于武漢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獲博士學位。武漢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副教授。2007.10-2009.10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Albany博士聯合培養?,F從事船舶動力系統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船舶動力系統潤滑油狀態與軸系動態特性多元耦合作用機理研究”,主持或參與的其他項目包括:“光電非接觸式轉動軸扭矩測量裝置研究與開發”、“油液監測系統數據管理軟件研究與開發”、“大型船舶的推進系統-船體動力學耦合理論及方法研究”等。
考評員方向:水路運輸。